朱民阳市长在全市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朱民阳
(二○一三年二月十六日)
同志们:
新春伊始,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建筑业发展大会,目的就是深入贯彻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奋力赶超,全面推进建筑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为建设“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作出更大的贡献。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房地产业低迷下行、建筑业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全市建筑业发展逆势而上,成绩可圈可点,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提速扩张。建筑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建筑业产值从5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四年,从15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了两年;形成100亿元市场2个、50-100亿元市场10个,境外营业额突破11亿美元。二是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新增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4家、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1家,新获鲁班奖3项、国优工程9项,新增一级建造师270名、二级建造师1372名,新晋升一级总承包企业6家,比去年翻了一番。三是发展活力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新增发明专利9项、省级工法60项、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8项,同比增长近50%;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成扬安改制,壮大发展“华建联盟”,企业自主发展活力得到激发;银企合作进一步密切,企业“借船出海”能力增强,市政、交通等先期投入大、利润回报高项目的承接份额进一步提高,多元化经营领域持续拓展。四是基本产业地位确立。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建筑业调研,协调解决问题;市政府制定出台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意见,拿出“真金白银”扶持建筑业发展;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明确将建筑业定位为扬州四大基本产业之一;市县联动、协同发展的机制进一步确立,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建筑业发展的氛围蔚然成风。
成绩来之不易,发展可喜可贺。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常年在外、南征北战的建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市建筑业发展的省住建厅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马上谢书记、徐厅长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两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建筑业挑战和机遇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要持续稳定地推动建筑业快速发展,必须准确研判当前建筑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善于化“危”为“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1、应对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加快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已正在成为共识,而城镇化对建筑业有着旺盛的需求。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城镇化率在30-70%时,建筑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无论是全国、全省还是我市,建筑业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和新疆、内蒙等多个边疆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我市江广融合地带的开发建设,建筑业既有着巨大的现实商机,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在抢抓机遇中扩大先发优势,谁就能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只有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加快抢占市场制高点,才能更好地乘势而上,实现更大的作为。
2、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既是要求,更是方向。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从建筑行业发展规律看,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向产业附加值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的领域拓展是长久之策。尽管我市建筑业的规模总量稳居全省前三,且已基本形成以特级、一级总包为龙头,各类专业企业、劳务企业为支撑、配套齐全的建筑业体系,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产值利润率、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品牌知名度、综合竞争力,都有不小的差距,以土建为主的“一业独大”的格局尚未根本性改变。以2011年为例,苏州的建筑业总产值比我们略少,但利润率是我们的1.5倍;南京的建筑从业人数与我们大体相当,但企业的技术装备率是我们的2.5倍。利润是企业的最大追求,科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新兴优势,在推进科技进步中递增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建筑业的高效、长效优势。
3、做大做强做优基本产业,加快确立建筑业竞争的新优势,这既是目标,更是使命。建筑业是我市传统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已确立的四大基本产业。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基本产业,就要对照基本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填谷造峰”。“填谷”,就是拉长“短板”,消除制约发展的瓶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造峰”,就是着力培植新的生长点、盈利点、制高点。当前,重点要在一级建造师培育、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产业链结构优化等方面加大“填谷”力度,在特、一级企业资质晋升、市场开拓、产值做大等方面加快“造峰”步伐,做到“内外双修”、量质齐升,确保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方阵。
4、加快“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提高建筑业贡献度,这既是期待,更是责任。建筑业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农民致富的第一选择。去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占GDP总量达16.2%;实现税收28.7亿元,占地税总额的17.4%;带动从业人员约60万人,其中本地人员21万人,人均报酬达到5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中建筑业收益超过30%以上。当前,我们正在奋力推进“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尤其是围绕城庆2500周年组织实施了100项城市功能性、标志性重大工程,并在政策方面扶持、鼓励本土优秀的建工企业参与竞争。扬州建筑企业理应在“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的具体实践中大显身手,通过参与城市建设、实施精工建造、带动富民惠民等,既提高建筑行业对百姓的实惠度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更通过提升扬州城市品质、做靓城市品牌来进一步打响扬州建筑业品牌,实现建筑业与城市声誉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二、全力推动我市建筑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推动建筑业的更大发展,需要我们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来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归纳起来,就是要抓好“五个做、五个着力”:
1、做响品牌,着力提升扬州建筑品牌的知名度。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企业的信誉,也是市场的通行证。打造扬州建筑品牌,不仅仅是指一个个单独的奖项,也不单指某一个企业的荣誉,而是指扬州整个建筑业的声誉。扬州建筑企业要走出江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要共举“扬州旗”、共打“扬州牌”。首先,要讲诚信。“百年企业,诚信为本”。要树立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发展理念,通过持续开展“重合同、守信用”创建活动,锻造一支以特级、一级总承包企业为主体的在全国各地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龙头企业队伍,以诚信服人、以诚信赢得市场。今年要申报特、一级总承包企业资质10家以上。第二,要讲效率。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做响建筑业品牌,既要好,也要快,要象当年的“深圳速度”一样,创造出一个“扬州速度”,充分展示扬州“建筑铁军”的风采。第三,要健全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力争用1-2年时间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轻装上阵,让企业更具活力,让企业发展更可持续。第四,要重视人才。要多渠道引进人才,重点抓好“项目管理层、一线操作工和企业高端人才”的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培养扬州建筑业最亟需的项目经理和优秀建造师,培养具有一流操作技能的技工队伍,培养一批能够代表扬州建筑业科技含量的建筑业高端人才,全年新增一、二级建造师1000名以上。第五,要多出精品。一个好的作品,就是一个最好的企业说明书,就是一个最好的承接项目的logo。树立扬州建筑行业的金字招牌,关键要有一批响当当的精品之作、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既为行业添彩,也为城市争光。要瞄准鲁班奖、国优、省优等目标,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装备投入,今年要获得鲁班奖和国优大奖6项以上,国家和省级工法30项以上,省和市优质工程200个以上、省和市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30个以上。
2、做强实力,着力扩大对重点区域的市场占有率。
实力是企业的话语权,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围绕全年建筑业产值增长15%的目标,要进一步巩固壮大规模市场,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和品牌、信誉、技术等优势,进一步壮大广东、陕西、北京、江苏和上海等五大传统规模市场,提高规模市场的占有份额,并加快向周边地区辐射。要全力抢占新兴市场,结合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通过重点推介、信息交流、调研推进等方式,全力抢占新兴市场。今年要组织到江西、湖北、青海开展推介活动,加大对三省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大发展,全年力争新增50亿元和20亿元外部市场各1个以上。要继续扩大本地市场,切实落实市政府国有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扶持有实力、有品牌、有口碑的本地高等级资质企业,优先参与本市重点工程和房地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本市重点工程和房地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承建份额达60%以上。要积极开拓境外市场,通过与国际知名承包商、大型央企合作或独立承包工程等方式,努力提高境外市场规模和效益。全年建筑业境外施工产值力争达到5亿美元以上。
3、做优质态,着力拉长增粗建筑行业产业链、价值链。
企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做优,强,才有竞争力,优,才有利润率;行业也是如此,要按照“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思路,加快形成专业覆盖宽、企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建筑业发展新格局。一要向高效益、高科技产业转型。加快由传统的房屋建筑工程向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的施工领域拓展,大力发展钢结构、设备安装、装饰装潢、园林古建、建筑幕墙等高新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年各项专业施工产值力争突破600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以上。二要向资本经营型转型。做大金融平台,努力形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融合的新运作机制。由以垫资、筹资为主的传统建筑工程包模式向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项目总承包方式转型,全面提升行业运行质态和效益。三要向多元化经营转型。积极推动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向与建筑业关联度较高的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建材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延伸,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提高企业产值利润率和经营质态。全年建筑企业多元经营产值要达35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4、做大税收,着力提高建筑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
建筑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最直接、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三年来,全市建筑企业在扬州缴纳的地方税收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3%以上,去年更是达到18.9%;在扬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6家,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江都建设、高邮弘盛、邗建集团地方纳税超5000万元。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去年全市建筑企业59.56亿元的纳税总量相比,在扬纳税额度仅占一半不到,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促进和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鼓励在外市承接工程的本地企业多回扬州交税,同时吸引外地的高等级资质企业将注册地变更到我市,对内部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健全的建筑企业,可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预警指标。今年全市建筑企业在扬缴纳税收要力争突破30亿元。
5、做实业绩,着力增强建筑业致富百姓的带动力。
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富民,推动居民收入倍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农民多、就业门槛低、人均报酬高等特点,是农民脱贫致富、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此,要充分发挥建筑业的产业带动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乡镇建筑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在1-2年内实现二级总承包企业覆盖所有乡镇;要强化对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建筑工人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能够通过提升技能获得更多的收入;要坚持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相结合,规范建筑劳务经济,引导成建制的建筑劳务输出,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要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把转移劳动力与加快发展小城镇相结合、与推进农村工业化相结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着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建筑行业对百姓的实惠度。让建筑业真正能造福一地、致富一方。
最后,我代表政府也表个态,就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重视和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全力以赴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在政策方面,将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按照去年市政府出台的促进和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给企业提供最优惠、最实惠的待遇。在税收方面,对将企业注册地由外地变更为我市的一级以上总承包资质建筑企业,和在外市承建工程回我市缴纳所得税的建筑企业,税收地方留存部分按50%予以返还。在人才引进方面,对高层次人才按照我市《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在工程创优方面,对在市区内获国家级、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企业和建造师,奖励在招标时享受加分。在金融扶持方面,对在市区范围内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模式承接项目的,根据项目规模给予20-30%的贷款贴息。马上我们就将表彰一批建筑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不仅奖励荣誉,更将落实待遇。
同志们,建筑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更高的平台上做大做强做优扬州建筑业,为“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